EP58 塞爾維亞:拉丁、拜占庭與伊斯蘭的三叉路口,歐羅巴宇宙裡的尷尬存在!? ft. 每日一冷 Mr Holiday 郭璨宇

▮ Jerome Yang / 2021/07/01

在影視作品裡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的角色:剛出場時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,一舉一動都讓人恨得牙癢癢;然而隨著劇情推進,當他的悲慘過往被慢慢揭開,我們才曉得這世界很少是非黑即白,看似可恨的人物也有著令人同情之處。

塞爾維亞,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。90年代以來的歷史,加上隔壁鄰居和台灣類似的處境,常讓人以為他就是個整天霸凌波士尼亞和科索沃的「巴爾幹大魔王」;但其實在不過100年前,它還在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這兩大強權之間掙扎著,而更早的歷史更是充滿波折與衝突。它,在歐洲大陸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?和拉丁、拜占庭與伊斯蘭文化圈的關聯,又該從何理解起?

為了好好認識這個特別的地方,我們再次請到了ep.46的冷知識達人璨宇。結束瑞典的外派生活之後,璨宇在公司安排下來到塞爾維亞,繼續在這裡寫下他的漂流筆記。塞爾維亞的故事分為上下兩集,這集我們會從羅馬時代開始,一路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的歷史,並且從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出發,挖掘這個國家裡的各種好吃好玩!

旅行熱炒店ep.58,冷知識達人重磅回歸,與你一同發現塞爾維亞不為人知的過往!


來賓簡介

郭璨宇

《每日一冷》Mr Holiday

郭璨宇,大學讀政治跟歷史,研究所跑到英國倫敦念社會政策,第一份工作派駐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跟塞爾維亞貝爾格勒。臉書專頁「每日一冷」的共同作者,專門分享外國文化相關的冷知識,作品為《臺灣沒說你不知道》與《續‧臺灣沒說你不知道》。個人臉書專頁「小科員的漂流筆記」記錄自己的旅行見聞。現為全職PM與博士生。造訪過超過50個國家(或地區),期待造訪下一個國家,接受新的文化衝擊。

本集重點

  • (00:00:54) 歡迎來賓出場!為什麼會去塞爾維亞
  • (00:05:07) 大家都是斯拉夫人,不要分那麼細!?俄羅斯與塞爾維亞
  • (00:09:46) 賽爾維亞其實地靈人傑,是出過許多羅馬皇帝的龍脈所在!?
  • (00:13:53) 兩大天敵:鄂圖曼土耳其與奧匈帝國留下的影響痕跡
  • (00:18:46) 拜占庭的靈魂不滅,塞爾維亞引以為傲的聖薩瓦教堂
  • (00:21:06)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其實是在貝爾格勒?
  • (00:25:31) 塞爾維亞也有不可錯過的特色美食!以及神奇的問號餐廳

延伸閱讀:與塞爾維亞、南斯拉夫有關的網域小故事

延伸閱讀:璨宇個人部落格上的塞爾維亞系列文章


從波羅的海、黑海到亞得里亞海都略懂:斯拉夫語族

在EP58中,我們簡短討論了幾個不同的斯拉夫語言、它們之間的關聯,以及這些關聯如何反映在塞爾維亞與俄羅斯之間微妙的關係上。這回就透過這張圖,來幫大家整理一下幾個主要的斯拉夫語言,以及各自使用的書寫系統!

語言分類

  • 東斯拉夫:俄羅斯、白俄羅斯(白羅斯)、烏克蘭
  • 西斯拉夫:波蘭、捷克、斯洛伐克
  • 南斯拉夫,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群——
    • 東側:保加利亞語,以及與其關係非常密切的馬其頓語
    • 西側:BCMS*、斯洛維尼亞語

*波士尼亞(B)、克羅埃西亞(C)、蒙特內哥羅(M)與塞爾維亞語(S)一般視為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的變體,合稱BCS或BCMS。

書寫系統

如同在節目中提到的,歐洲國家使用的書寫系統,通常反映了該國歷史上的宗教-文化傾向,拉丁字母表示傾向西方教會(天主教或新教),西里爾字母則表示傾向東正教。也因為文字系統的差異,我們可以在整個斯拉夫語族的分佈區內拉出一條線——

  • 東斯拉夫與西斯拉夫的分界,正好就是西里爾和拉丁字母在北邊的分界。
  • 南斯拉夫則不意外的比較複雜,大概可以分成三塊*:
    • 只用拉丁字母:斯洛維尼亞、克羅埃西亞
    • 只用西里爾字母:保加利亞、馬其頓
    • 兩者併用:塞爾維亞、波士尼亞、蒙特內哥羅

*除了拉丁、西里爾,過去在鄂圖曼統治期間也使用阿拉伯字母。

關於標題 所謂CP值最高的語言?

在學習語言的時候,常見的一種策略是「以最少的學習成本、達到與最多人溝通的目的」。如果這是你的策略,斯拉夫語族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,為什麼?

斯拉夫語族雖然分布範圍極廣、目前是十多個國家的主要溝通語言,但內部各語言相互理解(mutually intelligible)的程度很高,一般認為是高於日耳曼語族(如德語和英語之間)和羅曼語族(如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之間)。節目中璨宇也提到,塞爾維亞和北部斯拉夫語之間雖然分隔了好幾個世紀,彼此之間仍然可以理解到一定程度!

(我只有學過基本俄羅斯語所以不清楚,但無論是璨宇個人經驗還是其他強者的分享都指出:這些語言之間的差異應該小於不少漢語分支!)

乍看之下,這可能讓人會覺得是俄羅斯/蘇聯主導東方陣營的結果,不過語言學研究指出的原因其實是:這些語言分歧的時間點比較晚(大概在西元11世紀之後),而且分歧之後很高程度上仍然保留了原本的文法與字彙。

這是為什麼標題會說:從波羅的海、黑海到亞得里亞海都「略懂」XD

附註

本圖僅包含作為國家主要語言的斯拉夫語,其他地區語言如盧森尼亞語、索布語等並未繪出,亦未考慮特殊地區如德左之情況。


政治實體中有政治實體:南斯拉夫的聯邦體制(1974-1992)

「一個國家、兩種文字、三種語言、四種宗教、五個民族、六個共和國、七個鄰國、八個政治實體。」*

相信有聽ep.59的大家,應該都對段描述南斯拉夫聯邦的文字印象深刻吧!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怪怪的——「六」的部分已經說是內部的六個共和國了,那又怎麼會有「八」個政治實體呢?就讓我們用這張圖來稍微整理一下吧!

南斯拉夫聯邦的結構,是參照1936年的蘇聯憲法所設計,因此和蘇聯一樣存在「國中有國」的情況——

  • 對外來說,是一個叫做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」(SFRY)的國家,聯邦政府握有軍事、外交等權力。
  • 對內則有著六個不同的「(加盟)共和國」(SR)政府,擁有各自憲法並掌握一定程度的內政。
  • 在共和國內特定少數族群聚居的地區,還設有「自治省」(SAP,在蘇聯則稱為「自治共和國」),對區內事務有較大的決策權。南斯拉夫境內,在塞爾維亞下有兩個自治省:佛伊弗迪納、科索沃。

但不太一樣的是,南斯拉夫是個非典型社會主義國家,下放的權力較多,而且提倡民族平等與集體決策,這使得在狄托執政的晚期(1974年之後),兩個自治省獲得了幾乎跟共和國同等的權力——不但可以在掌握最高決策權的「聯邦主席團�」內投票表決,還可以實行與塞爾維亞不同的制度!因此6+2,就變成了8個政治實體。

這種自治省權力擴大引起的不安,正是節目中提到聯盟晚期「大塞爾維亞主義」興起的背景,也進而開啟了南斯拉夫戰爭、聯盟的解體與成員國的獨立,當然也包括延續至今的科索沃主權爭議——如果共和國(SR)可以獨立,那為什麼自治省(SAP)不能也跟著獨立呢?

除了科索沃之外,也別忘了我們在節目上曾經提過的以下這些地區——它們都是以前加盟共和國境內的自治共和國唷!這種「政治實體內有政治實體」的設計,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它們今天的狀態(無論是實質獨立還是維持自治區):

  • EP.4 納卡(阿爾札赫)、阿布哈茲
  • EP.40 圖瓦
  • EP.44 布里雅特、韃靼斯坦、卡累利阿

*註:這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有許多不同版本流傳,無從考證哪個是原版,在此使用璨宇節目上分享的版本。


當國界與族群界線無法重合:巴爾幹半島的族群版圖

生活在20/21世紀,國族主義下的教育常常讓我們以為,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是以單一民族為主體、「一個民族—一個國家」這樣對應著;然而在旅行過程中我們卻往往發現:總是無法對應的族群和國家,似乎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,ep.27介紹的巴爾幹半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。

在這張地圖上,我刻意把比較單純的國界全部抹除,只留下節目中介紹到的「科索沃」與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」這兩國——

➤ 科索沃一直被北邊的塞爾維亞視為其一部份,然而從族群、宗教到語言,卻都是和南邊的阿爾巴尼亞連成一片。

➤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複雜交錯的程度非同小可,波士尼亞人、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散落各地,即使想要依照族群把國內切成三塊,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