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城市改頭換面的故事:哥倫比亞麥德林第13區

▮ Jerome Yang / 2019/11/06

不少城市裡都存在著這樣的地方:一大片櫛次鱗比的平房依山而建,與整齊氣派的高樓大廈格格不入,裡面住著不像典型城市中產階級的人們。有些人稱之為寮屋,也有人管它叫城中村,激進者則貼上「都市毒瘤」這類的負面標籤。或許在觀光客眼裡是「人文風景」、「多元風貌」的呈現,但有時對居民與治理者來說則是噩夢與地獄。

作為一個長期超限發展的城市,麥德林的四周山坡上幾乎都佈滿著這樣的社區,其中又以第13區最具代表性。這裡一直到20年前仍然處於無政府狀態,既無道路又不通水電,還緊緊地被販毒集團控制著,使麥德林「榮獲」全世界最危險城市的頭銜。危險到什麼程度?2002年哥倫比亞政府發動了「獵戶座行動」,由1,000名軍警組成的武裝部隊配合空軍,攻打這個住著10萬平民的社區。這個充滿爭議的行動終於引燃了居民的怒火,也成為改變的契機。

我們不難想像,如果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某A國,這些社區很快就會被以「清理低端人口」的名義剷除;或者如果在號稱最有人權的B國,他們會找來建商蓋起雅痞風十足的住宅大樓,間接使原居民因房價飆高而被迫離開。然而,哥倫比亞卻在幾乎沒有拆掉一棟房子、也沒有強迫任何人搬離的情況下翻轉了這個地方。他們是怎麼做到的?

首先,市政府在社區旁邊設置了「正義之家」,其目的是為了幫忙居民調解糾紛。原本因為這裡是三不管地帶,居民碰到問題除了找藥頭或幫派之外別無他途,現在卻有了更好的選項,也間接使得政府和居民能夠接觸並且培養信任。(他們還很聰明的在那裡提供高速wifi,果然因此成為青少年喜愛的聚集場所。)

接下來解決的則是交通問題。除了前面提到的纜車之外,第13區有個獨步全球的創舉:在低社經地位的社區裡蓋了一座戶外電扶梯系統,讓出行變得安全而且容易。不要小看這電扶梯——它讓孕婦以及行動不便者也能走出社區,還使需要急救的病患能夠快速送醫。

第13區的交通命脈——社區戶外電扶梯系統

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、社區中心等,這些設施就成為了基地,提供居民各種才藝、語言課程,也促使社區意識興起。最可貴的是,整個過程並非統治者的一廂情願,而是官方與居民長期對話、共同參與的產物。原本是為了抗議獵戶座行動用的街頭塗鴉,現在成為了當地特色景觀,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前來,其中多數人會在San Jaxier地鐵站前集合,參加由當地人帶領的徒步導覽,包括我在內。

隨處可見網紅遊客們最愛的特色塗鴉,中間著藍色衣服者為徒步導覽的解說員

「我已經學英文三年了!他們先開了免費課程讓我們學英文,後來就問我們,『為何不乾脆用你們學會的英文,把這裡的歷史告訴別人呢?』於是就有了這個徒步導覽。」聽到解說員說自己才學英文三年,卻可以這樣對著一團40幾人、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侃侃而談,讓我既驚訝又佩服。

走過許多城市、聽過許多故事,很少有一個城市的故事是令我感動的,麥德林是其中一個。這裡仍然有著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,第13區的成功案例也不可能無限複製;然而,當我看到一個地方如何因為一群人的努力而改變,自己彷彿也在旅行的路上找到了回去面對現實生活的動力。

想更了解第13區的歷史背景,可參考以下文章:

我參加的徒步導覽為Graffiti Free Zippy Walking Tour Comuna 13,每天提供英語與西班牙語導覽行程,可在freetour.com上面預約;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導覽行程,可以在網上查詢比較之後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