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60 北極圈裡頂天立地的他們,稱呼自己為「真正的人」——弓頭鯨、極地民族Iñupiat與美國最北邊的小鎮

▮ Jerome Yang / 2021/07/15

六月下旬的北極海畔,白皚皚的浮冰仍未完全消融;兩個月不會下山的太陽高高掛在天頂,卻驅不走荒涼大地上徘徊的寒意。杳無人跡的苔原上,一群在此居住了數千年的人們,正以獨特的節慶「Nalukataq」慶祝著春天捕鯨的豐收,叫聲與歡呼聲不絕於耳,為寂靜的極圈帶來難得的熱鬧。

歡迎來到美國最北邊的小鎮,Utqiagvik,或者它在2016年之前的名字,Barrow。在這個每年有2.5個月不見天日、年平均溫攝氏零下10度、物價是美國平均3倍的地方,究竟住著怎樣的一群人?在這片植被稀疏、鳥獸罕有的土地上,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與代代相傳的在地知識,懷抱著崇敬的心,接受上天賞賜的海中大禮「勾頭鯨」(bowhead whale)?而在致力維繫傳統的同時,他們又是如何藉由獨特的資本運作模式,走出自己的一條路?

睽違20多集,旅行熱炒店的極圈系列強勢回歸!這回的極圈主題,沒有極光、沒有自然美景、沒有聖誕老人,更沒有蓋冰屋的愛斯基摩人,只有主廚一顆旺盛無比的好奇心,帶領大家一起走入極圈,從Iñupiat原住民的捕鯨文化出發,看見寒帶環境、海洋生態、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,如何在這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彼此交會!

本集重點

  • (00:04:10) 美國最北邊的小鎮,Utqiagvik或Barrow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?
  • (00:08:21) 前往Utqiagvik其實不難!但是對背包客而言最大障礙可能是預算?
  • (00:12:31) 所有房子都漂浮在半空中?塵土飛揚的碎石路面像砂石場?
  • (00:16:18) 欸所以,Nalukataq到底是個怎樣的活動?
  • (00:19:40) 極圈原住民之間的關係,從格陵蘭到俄羅斯都有相似之處?
  • (00:22:13) 關於北極海的弓頭鯨族群,人類捕鯨的歷史與現況
  • (00:27:30) 懷著崇敬的心接受上天的賞賜,Iñupiat捕鯨傳統處處是學問
  • (00:33:25) Nalukataq上半場:見者有份的美食,從馴鹿湯到各式魚肉料理
  • (00:37:42) Nalukataq下半場:彈跳高飛,瘋狂撒糖!
  • (00:41:18) 極圈小鎮的生活現實:高物價、流水席社會,與原住民資本運作模式
  • (00:47:43) 毛皮店不是只賣毛皮!天涯海角也躲不過全球化浪潮
  • (00:49:44) 欸所以,Utqiagvik真的值得去嗎?文化中心與傳統復振
  • (00:52:23) 暖心小故事與心得感想!

勘誤補充

  • (00:27:26) 「從保育動物中除名」應為「從瀕危物種中除名」。
  • (00:51:53) 族語復振的方式,除了Rosetta Stone軟體外,當地學校亦有提供沈浸式學習的環境。

弓頭鯨遷徙路線與阿拉斯加捕鯨部落

原本只是抱著好奇心想去看看Nalukataq而飛到Utqiagvik (Barrow),沒想到卻不小心入了個大坑。

在事前做功課時,就聽說每個聚落可以捕鯨的時間不太一樣,有的地方只有春天能捕鯨、有的地方捕鯨季是秋天,還有一些地方春天秋天都能捕鯨,但究竟為什麼會是如此呢?究竟是純粹因為各地生活習慣不同,還是有其他原因?

一直到離開Utqiagvik的那天,這個問題仍未獲得解答,於是我回來之後繼續尋找答案;以前求學階段非常不喜歡讀生物的我,還為此去鑽研了一下弓頭鯨的習性與遷徙行為。最後在看到遷徙路線圖的那刻,我整個恍然大悟——

原來,弓頭鯨的在春天和秋天的遷徙路線是不一樣的!大體上來說,位於西側的聚落只有春天會有弓頭鯨經過,因此捕鯨季為春季,東側的聚落則是在秋季;至於夾在中間的Utqiagvik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,因此春秋兩季都可以捕鯨!

這張圖上分享的資訊,不只解答了我自己的問題,也再次讓我感受到人與環境互動的迷人之處——環境當然不會100%決定人的行為,但環境條件的限制(無論是地形、氣候還是生物習性)仍然形塑了許多地方的文化傳統;認識這些傳統,不只讓我們更加欽佩老祖宗的生存智慧,似乎也對自然界的奧妙更加崇敬!

  • 資料來源為Alaska Eskimo Whaling Commission
  • 底圖為Esri World Oceans
  • 投影法為North Pole LAEA Alaska (EPSG:357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