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加索三國八日遊記 (5) 「葉爾溫,馬舒卡!」:從喬治亞到亞美尼亞(下)

▮ Jerome Yang / 2019/06/23

如同前篇所述,隨著海拔越來越高、道路向山嶺越來越接近,就表示喬治亞與亞美尼亞的邊界要到了。生長在一個海島國家,陸路出入境並不是個令我熟悉的經驗,因此每次碰到都還是會期待(但同時也多少會緊張)一番。(我之前曾經陸路跨過的邊界包括:美國→加拿大、美國→墨西哥、吉爾吉斯→中國中國→俄羅斯、俄羅斯→芬蘭,還有這一趟已經走過的喬治亞→亞塞拜然。)

從第比利斯(A)到葉爾溫(B)的路線,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多是蜿蜒的山路

從喬治亞經陸路入境亞美尼亞

經過了充滿商店、換錢所的最後聚落,喬治亞的出境檢查站便大刺刺的出現在道路中央。在這裡所有馬舒卡的乘客必須下車(但行李不用下),僅留下司機開著車出境,其他人就得帶著護照通過喬治亞的出境檢查。全車乘客除了我以外都是當地人,對於這個程序應該駕輕就熟,幸好我也快速且順利的通過,沒有耽誤其他人的時間,甚至因為比別人更早出境而有時間可以逛一下免稅店。

接下來和所有陸路邊境一樣,有一段比較尷尬的區域是介於兩國檢查站之間的交界區,長度大概只有數百公尺,大多數乘客會用走的或是稍微坐一下車到入境國家的檢查站。在這裡就必須把所有行李帶下車了——入境一個國家時,向海關申報攜帶物品是必要步驟,即使走陸路也不例外。

當眾人開始卸貨時才發現,原來車上載的貨物遠多於乘客行李,似乎是某種乾燥過的作物,裝成近10包大大小小的布袋。我才一下車,他們馬上喊著:「滿洲里亞!你負責推一車過去!」

這個經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——2018年6月從中國滿洲里入境俄羅斯時,從中國拉貨進俄羅斯的同行當地人就會叫全車乘客幫忙,猜測是因為貨物太多太重,加上海關應該有限制每人可以攜帶的容量,有全車乘客幫忙會容易許多。至於你說有沒有可能幫忙拉貨但不小心拉到走私品因而觸法?我是覺得可能性不高啦,陸地邊界如果要走私辦法多的是,犯不著如此明目張膽。

這次入境,總算可以用我的中華民國護照了,搭配出發前就申請好的亞美尼亞電子簽證,過程也很順利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主動給移民官看我的喬治亞出境章、因而被瞄到有亞塞拜然的出入境紀錄——別忘了他們和亞美尼亞是世仇,去過亞塞拜然的話入境亞美尼亞一定會被問(雖然不會因此而被拒絕入境)。

初入亞美尼亞的景象——左邊正在排隊的大貨車是跟我們反方向準備前往喬治亞的

進入亞美尼亞之後的第一家超市,全車在此休息,被請了冰淇淋和冰咖啡

人情味多到滿出來的旅程

等所有人都入境,大夥兒再一起把所有行李以及近10包布袋的貨品堆回車上,全車的人都出手幫忙,沒有一個人袖手旁觀,這種西方先進國家已經很難見到的集體性實在太讓我喜歡了;但你以爲這樣就完事了嗎?意想不到的驚喜才要出現。

車子開到亞美尼亞側的第一座超市稍事休息,我索性就坐在車上等;沒想到同行乘客回來,竟然全車每人發一隻雪糕、一罐冰咖啡,不知是否是為了答謝大家在出入境時幫忙搬東西。這時只好趕緊搬出我會講的少數俄文單字:「死吧細吧(Спасибо,謝謝)!」那時正是中午,氣溫超過攝氏30度,有了雪糕和冰咖啡的降溫,大家再次開開心心的像葉爾溫出發。

以下是前往葉爾溫途中的圖片連環轟炸:

不過一條邊界之隔,教堂的建築形式就不一樣了!亞美尼亞教堂通常以圓錐尖塔為中心,使用偏紅色的石材建造

公路途經的小鎮

「山的另一邊就是(我們最痛恨的)亞塞拜然!」同行乘客比手畫腳這麼告訴我

亞美尼亞的教堂密度不低,路旁隨處可見,雖然有不少都已經處於廢棄狀態

一條看似平凡的狹窄蜿蜒山路,竟是喬治亞與亞美尼亞間的「國際」交通要道

路旁點綴於山坡上的民居

「滿洲里亞」大叔的魔音穿腦

跟喬治亞境內路段比起來,這裡要來得蜿蜒許多,熟稔路況的司機車速不算慢,隨著車身左搖右晃的前進有種莫名的刺激感;這種刺激感再配上節奏感強烈的當地流行音樂,讓人不由得進入一種亢奮的情緒狀態。於是,我就這樣隨著音樂融入的亞美尼亞的文化之中——請欣賞以下這位滿洲里亞大叔的魔音穿腦影片:

[embed]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nTRPVfVYfE[/embed]

[embed]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yV9uV6ee5A[/embed]

[embed]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RBKGmrXlL8[/embed]

隨著這位大叔的歌聲,車上不時爆出「滿洲里亞」的喊聲,就這樣不小心跨越了語言障礙和全車打成一片,甚至到了下一個休息站還繼續唱著亞美尼亞的流行歌,讓店裡的亞美尼亞大媽們笑到不行。

接下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我又被同車乘客請了兩支雪糕(繼續一路白吃白喝!),這種一直被當地人餵食的經歷在烏茲別克和俄羅斯也曾有過,前蘇前的人情味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。看來下次搭馬舒卡得要先準備點食物跟大家分享了。

路邊休息站裡,賣的是亞美尼亞國民美食之一,烤肉串(Kabab)

半路上的風景,注意左邊加油站有著已經越來越少見的俄羅斯西里爾字母

途中較大的聚落Dilijan

Dilijan市中心的塑像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the Film Mimino,是對前蘇聯知名電影Mimino致敬的產物(所以像我外地人完全看不懂,囧)

道路繼續爬升

到了最後的1/4路段,道路爬到了高原頂上,景色瞬間豁然開朗,從丘陵變成草原,下一個城市Sevan就快到了

接近Sevan的風景 Sevan這個地方有著亞美尼亞最重要的景點之一:Lake Sevan,其中一座建造在半島上的修道院更是旅行團必訪、網紅們必拍照打卡的景點。還沒到達我就一路拍個不停,司機看了便示意我可以稍等一下,他會在湖邊停車讓我拍個夠。

於是全車就這樣為了我一個外地人、「滿洲里亞」大叔停了下來,在路邊的觀景台休息拍照了幾分鐘;那天天氣非常好,連同車當地人都不禁拍了好幾張照片,我也在他們的幫助下終於有了本人入鏡的照片。為了一個觀光客停車,這種先進國家絕對不會發生的事情,在這趟旅程中竟然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。

公路沿著Lake Sevan湖畔前行,毫無保留的呈現其美景

觀景台上所見

喜歡胡亂入鏡的滿洲里亞大叔又來了,請大家忍耐(XD)

Sevan市區也蓋起了湖畔飯店

全車停下來讓我拍照的馬舒卡

湖畔的網紅級景點Sevanavank 走著寬敞筆直的四線道大馬路,隨著路旁從田野風光慢慢的轉變為聚落與工廠,亞美尼亞首都葉爾溫也越來越接近。

大熱天的下午,當地人把雜貨堆在路肩兜售,自己則躲在路旁的陰影下

路旁兜售農作物的當地人

山路結束,接著出現的是先進國家水準的四線道大馬路,直通葉爾溫

高原上開始出現工業風景,遠方的山頂仍然積著雪

廣闊圓潤的高原平地 進入了葉爾溫的市區,如同我搭過的所有馬舒卡一樣,司機依照乘客需求,在路上一一放人下車,或者把貨物遞交給收貨者,我也一路向同車夥伴一一告別——在這樣的乘車經驗裡,你會感受到他們不只是路人,而是和你同行過、有些許革命情感的夥伴。

葉爾溫市區車水馬龍,即使週日下午也不例外

建築物大量使用砂岩與其他粉紅色建材,是葉爾溫的重要特色,這個城市甚至一度有「粉紅城市」的美名

當然,它的粉紅色並不是特別活潑顯眼的那種,反而讓城市充滿了沈穩、古老的氛圍

終點站:擁有亞美尼亞特色的史達林主義建築,葉爾溫火車站 下午五點,身為最後一位下車乘客的我到達葉爾溫,準備搭地鐵前往住宿的青年旅社;告別前,彼此還不忘再叫一聲「滿洲里亞!」,為這段充滿意外驚喜的旅程劃上句點。

葉爾溫地鐵,稍嫌老舊卻十分可靠

滿洲里亞大叔的馬舒卡之旅心得

馬舒卡究竟有什麼特別?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,就只是前蘇聯國家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,但對我而言不止如此——這種交通工具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他保留了北美、西歐國家已經不容易見到的一種集體主義:可以為了任何人而停車(當然前提是在合理範圍內)、可以為了應付不同需求而讓路程延長幾分鐘、可以預期同行乘客們大多都樂於幫你提東西、可以感受沿路被旁人餵食的人情味⋯⋯。

這樣的運作方式,在我的日常生活裡大家並不會欣賞(光是沿途不斷繞路或停車,這在美國絕對會被客訴),但別忘了,當你為了其他人而沿路走走停停的同時,身邊的乘客們也絕對樂意為你著想,否則我怎麼可能會短短半天的路程被請吃三支雪糕、一杯冰咖啡,還得到全車為我停車拍照的VIP待遇?

給有打算搭乘馬舒卡的背包客幾點建議

(先特別強調,這裡指的是類似我這趟這種長途、長距離的馬舒卡,市區短程路線的經驗可能會有所不同。)

  • 懷抱合理的期待——沿路停等或延遲是常態,不要預期馬舒卡會像新幹線那樣準時,多預留點時間,好好享受這種一人有難全車擔的體驗。

  • 會講當地語言還是很有用的,在車上和人搭話是真正了解當地生活最好的方式。

  • 前蘇聯國家沒有所謂的「博愛座」,因為讓座給婦女和小孩對他們而言是反射動作,請儘可能入境隨俗。

  • 準備好食物,以便沿路餵食那些不吝於請你吃東西的當地人。

葉爾溫市區一角,與背後的亞美尼亞聖山,亞拉臘山 更多資訊請見FBI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