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40 [蒙古] 快馬和翱翔的鷹是遊牧民族的翅膀——深入蒙古國西部北部,探索鷹獵與馴鹿文化 ft. 遊牧過渡帶 廖珮岑
▮ Jerome Yang / 2021/02/25
「快馬和翱翔的鷹是遊牧民族的翅膀」——哈薩克諺語
鷹獵,指的是「用訓練過的猛禽去捕捉野生動物」。這個在中亞草原上流傳數千年的狩獵方式,原本是哈薩克人重要的經濟活動,但經過共產政權的統治與生活型態的改變,已經逐漸消失在今天的哈薩克;反而是一群居住在蒙古國西部、未經蘇聯統治的哈薩克人,至今依然維持著相對活躍的鷹獵傳統。
本集的來賓珮岑,曾是研究遷徙猛禽的森林系學生。因為一部電影的影響,決定隻身前往蒙古國西部的巴彥烏列蓋省(Bayan-Ölgii),參加為了維繫鷹獵文化而產生的活動「金雕節」,並且在當地的哈薩克遊牧人家中long stay,和他們一起騎馬奔馳於山嶺草原間,近距離觀察他們與自然的共處之道;此外,她還前往了蒙古國最北端的庫蘇古爾省(Khövsgöl),住進與馴鹿共生的圖哈人家中,親身體驗在高緯度針葉林中採集、遊牧的生活。
究竟蒙古西部為何會居住著哈薩克人?所謂的鷹獵,實際上到底是如何運作的?這個維繫千年的狩獵傳統,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挑戰?而住在凡事離不開馴鹿的圖哈人家中,又是怎樣的體驗?
熱炒店史上最大份量、53分鐘的精彩內容,這集就讓我們跟著擅長深度報導寫作的珮岑,一起深入蒙古國的西部與北部,用心聆賞這首由穹蒼、草原、猛禽、駿馬與遊牧民族共同譜出的動人樂曲!
來賓簡介
廖珮岑
《遊牧過渡帶》專欄作者
廖珮岑,研究過遷徙猛禽,目前是一個地理人。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,期望以人地關係的角度紀錄世界。為了追尋鷹獵文化,前往蒙古、哈薩克、吉爾吉斯等國家,從此愛上遊牧世界。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、時報報導文學獎、鍾肇政報導文學獎。文章散見轉角國際、上下游副刊等。正在方格子上經營《遊牧過渡帶》專題。
本集重點
- (00:01:14) 從研究猛禽的森林系學生,到深度旅行文學
- (00:03:34) 「遊牧過渡帶」介紹,「內亞」究竟是什麼地方?
- (00:05:58) 歷時三個月、跨越三個國家的旅程
- (00:09:11) 從部落聯盟汗國到被弱肉強食:哈薩克的歷史
- (00:12:33) 為什麼蒙古國的西部會有哈薩克人?跨越國界的哈薩克
- (00:17:37) 「鷹獵文化」到底是什麼?直擊金雕節現場!
- (00:24:16) 住進鷹獵人家中,親眼見證金雕捕捉獵物的過程
- (00:30:22) 鷹獵文化今日面臨的挑戰,傳統與保育能達到雙贏嗎?
- (00:34:17) 使鹿民族——圖哈人的歷史,唐努烏梁海與中華民國的特殊關係
- (00:40:31) 被蘇聯併吞後的圖哈人,近代馴鹿文化的重振
- (00:45:30) 在圖哈人家裡,體驗凡事離不開馴鹿的生活
- (00:49:33) 一起到高緯度針葉林裡採集遊牧!被當地人利用的故事
- (00:52:40) 結語與下集預告
補充資訊
珮岑在內亞的旅行足跡
珮岑在蒙古拜訪鷹獵與馴鹿文化的旅行路線示意圖
本圖是旅行熱炒店PODCAST EP40的搭配服用圖表,圖上除了蒙古國的行政區劃與重要地形之外,也標示了本集來賓珮岑在節目中分享的兩趟深度旅行路線:
- 巴彥烏列蓋省,烏列蓋:哈薩克人與鷹獵文化(紅色)
- 庫蘇古爾省,札嘎諾爾:圖哈人與馴鹿文化(橘色)
除此之外,珮岑也在首都烏蘭巴托拜訪了蒙古當地的鳥類保育聯盟與鷹獵協會。從這張圖可以看出,蒙古這個國家真的非~~常大!珮岑為了從距離烏蘭巴托1,700公里車程的烏列蓋回到首都,坐了長達30小時的巴士!她也將這段超長的巴士旅程化成文字,可以到她的Matters或方格子上去找這篇文章。
其他圖片補充
《遊牧過渡帶》相關文章推薦
鷹獵文化(1)—蒙古西部哈薩克族的金雕節 Golden Eagle Festival
「你為什麼對鷹獵有興趣?」 B打破長達三十分鐘之久的沉默。我望著窗外廣闊的草原,無數雪白的山頭,偶爾出現在路邊的氈包,幾位騎在馬背上帶著金雕的鷹獵人們呼嘯而過。在蒙古最西邊,中亞鷹獵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區,我悠悠地把籌備這項…
鷹獵文化(2)—狩獵者與草原
強勁的風夾帶少量沙塵而來,我忍不住閉上眼。再度睜開眼時,眼前一望無際的草原,一點一點零星的羊群,後面騎馬趕著羊群的牧羊人,蜿蜒曲折的河流,破碎塊狀的雲層如冰山懸浮於地平線之上,上空是近百隻黑鳶盤旋,夾雜幾隻草原雕。
鷹獵文化(3):觀光與現代鷹獵的困境
「這次應該是真的獵到狐狸了吧?」 阿格拉手上的鷹正以華麗的身姿,如風一般快速飛向山谷,腳爪準確地落在一隻可憐的獵物身上。阿格拉堆滿笑容,轉頭看向我,瞬間駕著他的馬直直衝下將近70度的陡坡,下馬迎接他的鷹和獵物。
當蒙古北方的人哼起台灣原住民的歌
「他們說想聽聽台灣的音樂。」Б 一邊開著車一邊把現正播放的蒙古音樂關掉。我別過頭去,後座有 4 個人,Б 的朋友、弟弟、親戚和親戚的朋友。只見他們全都笑著對我點頭。這天我乘坐上從蒙古最北邊的小鎮 Tsagaannuur 前往城市木倫(Moron)的私家汽車。
森林的口香糖、藍莓與松子 — 蒙古北方的飲食文化
「你現在來是最好的季節,沒有八月熱,也沒有十月冷。」記得這是我出發前連絡信裡的最後一句話。生為亞熱帶國家的我跟蒙古人所感受的天氣果然不一樣。我穿著傳統蒙古袍,把自己包得跟球一樣,Б 穿著輕薄長袖將行李下馬,「這裡晚上會冷喔!
[讓愛發電計畫] 遊牧過渡帶 Inner Asia Travel — 蒙古中亞故事集
關於我森林系畢業,研究遷徙猛禽,喜歡賞鳥、旅行、攝影。原本為了追逐世界各地的鳥類而開啟出國賞鳥的計畫,在過程中發現除了追尋當地的生物,也慢慢喜歡這些人與生物環境互動的地方故事。比起蜻蜓點水的速食觀光,更著迷於長駐當地,與當地人同吃同住的旅行方式。
從西伯利亞、中國西北、中亞到東南歐的連續體:突厥語系
這組地圖嘗試把「突厥語系」的分佈以及其中幾個重要的語言,用簡單的地圖呈現給大家。內亞/中亞是一塊廣大而且複雜的土地,要系統化的去理解它的歷史文化並不容易;而語言分類框架雖然只是其中一個面向,卻能夠讓我們稍稍理解幾個主要族群/國家之間的關係——誰和誰擁有共同的語言來源、誰和誰語言相近到不用翻譯也能彼此對話等等。
這組圖同時也能讓我們看到:北到北極海、南到伊朗高原、東到中國西北、西到巴爾幹半島,語言和文化在此是一個巨大的連續體。有些族群或許是某個大國裡的「少數民族」,但跨過一條國界,他們卻是另一個國家裡的多數;一條邊界,將一群人導向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製作這系列主題的這一個月來,內亞/中亞有許多大事正在發生著,相信大家多少都知道,在這裡就不加贅述。短短五集的內容,即使加上了我去《解鎖地球》講的那兩集,雖然把中亞五國都講到了,但涵蓋到的也僅僅只是皮毛而已;更多的歷史、地緣政治、族群衝突、人權議題,仍然等待著我們去了解。
在此特別感謝和我合作的來賓珮岑、豬豬隊友,以及訪問我的解鎖地球尚傑,還有一路支持我們創作的每一位聽眾!期待藉由這一系列節目,讓我們未來聽到「__斯坦」的時候,心裡能浮現更加清晰一點的圖像,也能夠意識到這些地方正在面臨的挑戰,以及值得我們去關注的那些事件。
🛠️ 本圖製作的技術細節
- 投影法為「蘭伯特正形圓錐投影」(Lambert conformal conic projection),參數: Standard parallels: 15°N, 65°N; False origin: 60°E, 30°N
- 使用QGIS將維基百科上「Turkic Languages」條目內的分佈圖數化成shapefile,並且根據條目內容稍作調整,僅呈現大概位置,非精確分佈圖
- 用Canva進行排版修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