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92 柏林中央車站月台上,當載著烏克蘭難民的專列緩緩進站:一位難民志工的第一線觀察 ft. 旅居柏林台灣人 劉時宏
▮ Jerome Yang / 2022/03/09
「專車進站時,駕駛刻意放慢速度,同時月台開始響起英文廣播:『Dear Ukrainian refugees, welcome to Berlin……』車頭過去之後就是第一節車廂,裡面坐滿了難民。我看過羅伯.卡帕(Robert Capa)一系列的二戰紀實攝影,但是當我注視著車廂內的臉以及那一行行的眼淚,對,就是這麼一瞬間,我一邊發抖一邊抓著相機,快門就是按不下去⋯⋯」
時宏是一位旅居德國柏林的留學生。當他得知來自波蘭、在著烏克蘭難民的第一班專列即將到達,便來到柏林中央車站,以志工的身份協助難民轉乘或前往住宿地點。列車進站之後,月台上是怎樣的一番景象?短暫的相逢中,他聽到了怎樣的故事?隨著時間推進,難民的組成又有著怎樣的變化?
這集節目中我們除了會聊時宏在第一線擔任志工的觀察,也會從德國的社會脈絡切入——當地的政府、媒體與人民如何應對這次的戰爭?近期有越來越多評論指出,不同種族的難民受到的待遇並不相同,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?歐洲各國的難民政策,是否有可能因為這次而有所改變?
歡迎在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,收聽時宏在podcast節目上的分享!同時也強力推薦時宏在獨立評論@天下刊登的紀實文字報導,讓我們一起透過他的視角,近距離了解烏克蘭難民在歐洲的現況與挑戰!
【投書】柏林台灣留學生當志工,協助安置烏克蘭難民:這是我人生中最震撼的一天(獨立評論@天下) 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2/article/12018
【投書】那些與我在柏林月台相遇的烏克蘭難民:當失去一切,我們要用什麼姿態面對明天?(獨立評論@天下) 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2/article/12042
來賓簡介
劉時宏
旅居柏林台灣人
劉時宏,柏林自由大學地球科學院博士候選人,旅居德國5年;對柏林附近與原東德地區歷史地理瞭若指掌,素有「導遊哥」之稱。
本集重點
- (00:03:50) 如何得知難民專列抵達的消息,並且決定前去擔任志工協助?
- (00:06:50) 當列車抵達的那一瞬間
- (00:09:33) 他們的面貌: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,向著不同的地方前進
- (00:14:38) 媽媽和女兒都出來了,可是爸爸呢?
- (00:18:19) 從消息傳出到開戰,德國政府與民眾的態度
- (00:22:25) 媒體的呈現方式與報導策略
- (00:28:02) 面對烏克蘭難民與中東難民,真的有兩套不同標準嗎?
- (00:33:45) 歐洲各國的難民政策,有可能因為這次而有所改變嗎?
- (00:36:07) 未來值得多加留意的面向
將近六個月過去,現在的他們家在何方?
開戰之初,烏克蘭情勢是全球焦點,當時我也製作了幾張圖分享當時難民遷移的動向;如今將近半年過去,或許是個回來關注烏克蘭的好機會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的數據吧!
📍 開戰初期各方的統計,幾乎都是入境烏克蘭周遭國家(如波蘭、摩爾多瓦)的人數,但其實入境不代表他們就會停留在這些國家,其中很多反而是在歐盟各國或是親友接應下繼續前往其他地方。
因此到了後來,聯合國難民署也開始提供各國實際接納的難民人數。比起純粹的出入境人數,這個數字顯然更適合用於掌握情勢或分配資源。
📍 這張圖上呈現的,是各國有「記錄」到的當下難民人數(2022年8月10日為止):
- 壓在每個國家上方的小圓圈,是該國的難民人數,圓圈越大表示人數越多。
- 填滿每個國家的顏色,表現的是難民與國內人口的比例,顏色越深表示難民佔比越高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現象呢?有幾個國家雖然難民人數不多,卻占該國極高比例,這幾個國家有什麼共同點?
📍 正如同我們很難持續對一個議題的關注,隨著戰爭越拖越長,歐洲各國也慢慢脫離了人道救援的蜜月期,政府開始要求難民必須於期限內登記註冊、長期接待難民開始成為一些民眾的負擔,而戰爭至今仍然看不到盡頭⋯⋯。
也許這場戰爭終究會成為許多國際新聞中的一條,討論度可能還比不上一本碩士論文(誤),但還是希望下次想到烏克蘭(或是任何進行中的戰事)的時候,我們會願意花幾分鐘的時間去查查相關的新聞,了解一下最新的情況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回應。
(🎥 幕後花絮:本來這週休息,想說要來做張簡單的圖,稍微刷一下存在感就好,結果這張圖還是花了我一整個晚上,囧rz,但為了這個議題我覺得值得!!)